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打球的孩子越來越少


我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若幾天下來沒有運動就覺得渾身不舒服。 我最喜歡球類運動,尤其是籃球,每天一下班,只要沒下雨,我就會往籃球場奔去。

撇開喜歡籃球這一原因,籃球也恰恰是最適合我這種“散戶”及“沒錢人”的。 打籃球不需要像足球般必須出租場地,也不像羽毛球般,兩小時下來消耗半筒的羽毛球。 而更方便的是,你不需要特地約一大群朋友,一個人去,只要不怕生,即便是你兩手空空,球場上的人們大都願意讓你加入他們,一起打個痛快。 基本上除了下雨天這種不可改變的因素之外,想打籃球卻沒球好打的情形是非常少的。

但是這種“好康”的事,近年來已經越見越少了。 基本上如果我自己不帶籃球過去,隨時會遇到打不到球的情形。 原因無他,就打球的人太少了。 有時候若不是約了一兩個朋友過去,還可能連一場三對三都打不上。 在十年前可不是這樣的,只要一到五點,球場就場場爆滿,而且還得輪流上場打。 對比以前,目前四個籃筐只有兩個有人用,且都是寥寥數人的場景,不可謂不淒涼吶! 以前我們常常感嘆時間太少,場子不夠打,現在卻覺得時間太長了,打了90分鐘就想停了。
到底在這10多年內發生了什麼事,以致打籃球的人們越來越少呢?

一,球場設施太差
在政府的大力發展下,球場是越建越多,但是這些球場是否能撐個十年二十年是個問題。 就以Bukit Lima的戶外籃球場來看,球場嚴重下陷,一邊高一邊低的,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裡曾經舉辦過各項籃球比賽。 自然而然地,喜歡籃球的人都往其他球場“尋樂”去。

球場是屬於“服務社區”性質的,它必須能迎合社區需求,即便它是老齡球場,有關當局也應當定期維修,而不是一味地顧著興建新球場。 Bukit Lima 在發展初期就被定位為“大型運動區”,該區有排球場、網球場、籃球場(室內/室外)、英式籃球場及游泳池等。 可惜在十多年後,室內籃球場已經變成室內足球場(還是籃球場,但做室內足球用途);英式籃球場被填平,只剩下一塊空地,而籃球場則嚴重下陷。 之前該區還出現了重型機車,左挖挖右挖挖,還以為是要改建籃球場,可是年前突然停工,就不知道之前他們挖了什麼! 現在往該區運動的人已經大不如前了,我想多少都跟這有關。

二,吃人的“潛條規”及文化
打籃球有一個很不好的潛規則,就是“強者”佔據球場。 所謂強者並不是指球藝上乘者,而是人多勢眾者及倚老賣老者。 只要這一群人在球場上,不願禮讓,不願他人加入,那“弱者”及後輩們通常都會“禮讓”,任由他們霸占球場。 一般上較年輕的球員都會對他們“敬而遠之”,被迫10多個人輪流打,而他們卻只要幾個人就能霸着球場不讓了。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有人就提出“打霸王賽”,這比賽就是要大家進行較量,勝者留在球場,敗者則輪流上陣挑戰勝者。 這個方案看似不錯,其實也不好。 因為球員們都會為了想贏,往往都往球藝高超者靠攏,而球技較弱者則被人排斥,只能一堆弱者組成一組。 這樣的風氣,這樣的潛條規對年輕人非常不好,除了降低了對籃球的喜愛外,也因被“欺凌”而在日後變成“欺凌人者”,排斥“弱者”,倚老賣老。 而且在這種情形下,弱者沒有獲得平等使用球場的機會,最終對打籃球意興闌珊。

三,興趣的轉移
在這10年裡,年輕人的生活形態有了巨大的轉變。 80及90年代的年輕人都喜歡往戶外去,但是到了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外往內收,喜歡待在家裡,上網,打遊戲等。 要他們打籃球,他們還會應你“朋友都沒在玩”而嗆你呢。 這樣的興趣轉移是非常明顯的。 越來越多人以宅男自居,越來越多人覺得揮汗打球很白痴。。。 舉個例子來說,在我那個年代,喜歡看動漫的人並不多,大概是30%左右吧,可是現在卻是70%以上的年輕人都看動漫,都打電玩! 其“成長”不可謂不驚人! 當然,我們不能說:喜歡上網電玩和動漫就不喜歡籃球…… 但是若要這群年輕人列出“第一名愛好”,應該很少人會寫上球類運動吧?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外,還有許多因素值得我們探討,包括:無止休的補習班、父母的教育、運動傷害、父母怕麻煩等,由於篇幅過長,範圍太大,我就不逐一探討了。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1月12日):
http://www.uca.org.my/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524:2012-01-12-08-35-31&catid=80:2011-07-31-10-10-03&Itemid=9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