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不明白的事


不知道是我太笨還是別人太聰明,我總是不明白為何會有人把“不可思議”及“匪夷所思”的事當成理所當然的。 我總是弄不明白為何它能這樣光明正大地存在,而有些人卻認為這是常理,人之常情。 現在我姑且一一列出這些例子,看看大家是否跟我一樣笨——感到不可思議,及匪夷所思~

例一,“換作是你撞倒人,你也會跑!”

最近中國佛山發生的小悅悅被輾,18個人冷漠不施救的事件引起了熱烈討論。 根據媒體報導(不確定是哪一家獨家採訪的,總之大家都是這麼報導的),在面對記者“為何要跑”的質問時,肇事司機居然可以說:“換作是你撞倒人,你也會跑!”……

嘿!真是高人一等的智人啊! 我看啊對這個身體力行的司機來說,若果他被撞,他也一定會很欣然地接受撞他的人跑的事實。 嘿,我在想,若大家跟我一樣壞心兒的話,應該也會想看看這位模範生親身示範被撞一下吧?

例二,“無法”對付高級官員

例二不像例一般如此新鮮熱辣,但是絕對是許多人的集體“回憶”…… 啊,我真希望大家不要淡忘這件事,這攸關國家轉型啊! 話說,去年某校校長發表種族侮辱性言論,在風波滾大後,道歉調職了事。 啊!怪了!如此為人師表者,而且還是一校之長,發表如此種族言論居然只是調職了事? 大家都不明白,在野黨當然也抓住這事狂攻,最終獲得了“極具智慧的答复”—— 這位“鬧事”的校長是屬於DG48級的政府高級官員,也是一名資深官員,如此貢獻巨大,勞苦功高的資深官員不能說炒就炒,畢竟功能抵過,沒功也有勞,所以按慣例調職處分。

好吧,我不明白了,調職能嚇到這個“不小心說錯話的校長”嗎? 這樣的處罰方式只會帶來“公務員不會被炒,高級公務員不會出事”的訊息吧? 是我錯了嗎? 為何那些人理所當然地接受啦?

例三,一個大馬之東西大不同

在重溫了“舊事”後,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一直存在的事實。 它跟前面兩個例子一樣,讓笨人如我感到異常地匪夷所思。

就從最近我國首相納吉(恕不冠頭銜)享用RM3大馬午餐開始說吧! 都說了這個一個馬來西亞餐廳是“惠及”民眾的,看看首相手上那盤…… 兩個雞翅膀,有飯有菜,只需要RM3。 在看完的一瞬間我的腦袋就空白掉了。 RM3!在砂州吃東西,兩個雞翅膀都RM3了!

好吧,不埋怨這,我們來看看我們的一馬餐廳提供的套餐。。。 嘿,根據今天《星洲日報》頭版的報導,在砂拉越古晉某一馬餐廳,只有提供RM5的套餐,而且只有燒雞肉+豆芽+飯,跟首相手上那盤一比,一下子就遜掉了。 不管是不是『一個大馬兩個物價』,還是『一個大馬兩種基建』,又或者『一個首相等於兩個人民』,這套餐的大不同帶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砂州並沒有在這些政策中受惠。

再對比薪資,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砂州的薪資水平是比不上西馬的吧? 那為何東馬(包括砂拉越)的物價反而更高? 再說,砂州基本建設落後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是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卻是,在這種資源豐富的州屬,卻是國內基建最落後的州屬之一? 在這樣的環境下,州內人民卻能義無反顧地支持政府? 而且,他們的選票卻無法帶來他們想要的好處?

這是什麼邏輯啊! 一個被稱為“政府的票倉”的州屬,居然是這樣的…… 難道不夠匪夷所思了? 這問題我想了幾年了,還是想不透,為何大家能接受那麼不可思議的事存在,而且“處之泰然”?

例四,反貪局的反彈

例三很容易讓讀者誤以為我反政府…… 嘿,其實我才不是反政府,我可是非常支持政府的…… 尤其是打擊貪污這件事上,更是300%地支持。

說起貪污,我想大家都是振振有詞,有話好說的啊! 不管你是否有塞過執法人員咖啡烏說“有話好說”,還是曾經對那個像我又不像我的二不像“振振有詞”地痛罵過,大家的目的都一樣:那就是要呼籲當局正視我國的那“猥為瘋行”的貪污賄賂幹撈舞弊之行也!

好啦,在高智商的,高高在上的高官們,似乎不是如此理解。 比如去年的首相署副部長劉偉強就說,這是“印象遊戲”。 而在一年之後,反貪會主席阿布卡欣又說人民觀念有誤,國內貪污沒那麼嚴重

果然是高智商的幾個人(一群人),一開口就是學術名詞“印象遊戲”及“觀念有誤”,真是把我給考倒啦! 也許是不聰明的關係,時至今日我還是搞不明白為何發生“潛艇不下水”、“國會大廈繼續漏水”、“撥款過一手抽水”這些事後,反貪會還可以說出如此讓人印象深刻的戲言——『觀眾都是笨的』。

例五,本地老闆的養兵法

好啦,表達完我對政府的支持後,我也要來支持我們的大老闆們啦。 吶,吶,吶,我不是說所有的老闆,更不是說我的老闆,而是說一部分的老闆啊!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有讀過戰爭文獻的人都知道,打戰不是只靠兵力,也必須靠士氣。 什麼能提升士氣和打擊士氣? 殺敵10萬,自損1萬麼? 不!是自損1萬,毀敵兵糧10萬! 不管你是天兵、神兵、小兵還是新兵,沒吃就沒力,沒力就不能大戰。

養工人就像養病,平時吃得飽才能在重要時刻衝,可是有些老闆卻“獨排眾議”,把薪水設定在十年前的那種標準上…… Diploma畢業起薪600令吉,其他的看表現再說! 600令吉就是一切了,什麼交通啊,電話啊,午餐啊,都不管了…… 600令吉在這年頭能做什麼? 你只需要上網找一找,問一問大家就知道了,在這裡就不需要再說明了。

我智商太低,我只知道好馬要跑得快就得吃好草,兵要吃得飽才能打,而咱們老闆卻能用—— 『看以後的表現再說』,要工人吃600衝600%,然後看到這表現後,升個0.06%的工資就是提拔你的做法“搞定”工人。

是這樣啦~ 是這樣啦! 有好多人明明跟我一樣笨卻能接受這樣的事實…… 嘿,老闆,我想你一定是要培養更多奔向千里之外的千里馬麼? 東馬幹不了就西馬幹啦!

以上五個例子,只是愚(余)生平所遇之部分瘀事,若閣下不明白本文在表達什麼,那就意味着您是個絕頂聰明的人,絕對不是吾等愚人之流,並不是說不明白就是笨蛋的。 謝謝大家~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10月20日):

搞旅遊要這樣……



上個星期筆者與內子旅台度假,期間對於台灣人的服務態度印象最為深刻。 台灣人在服務顧客時可說是做到“十足貼心”,不論是菜市場的阿伯、旅館的服務員、計程車司機、鐵路的服務櫃檯、路邊攤的小販、店鋪裡的職員,只要你在他們眼前停留超過3秒,他們就會親切地問候你,說“來看看吧”、“試試看好吃的喲”、“要去哪兒?不搭也沒關係,我告訴你怎麼去”之類的。

賓至如歸啊!反正我內子是這麼說了。 我心裡認同,但是就愛找毛病的我還是跟太太說,他們只是拼命做生意而已。 事實上,她也很快就意識到我說這話時已認同了她! 不管是否真的每客必搶還是真的顧客至上,台灣人服務顧客的態度是有目共睹的。

這裡我們也順便探討一下台灣的旅遊業是怎麼搞起來的。

旅遊業是無煙工業,這種“便宜”沒有人不想佔,我們可說沒一個國家不希望發展旅遊業的。 得天獨厚的國家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點及雄偉的歷史古蹟作為賣點,不需要太過推銷,就可從旅遊中撈一筆。 對於台灣來說,這些得天獨厚的賣點其實並不比中國多。 但是,在過去五十年來,台灣政府在旅遊業上的投入卻是有增無減,非常熱誠及認真的。 這可反映在當局和各級地方政府不斷加大對交通、教育、服務業、旅遊、景點建設的資金投入。 另一方面,在在持久性發展的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有力地刺激了旅遊業的迅速發展,旅遊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日益顯現。(參考文章

我的解釋是:在台灣,旅遊資訊可說是無處不在。 在“台灣旅遊”環境下長大的台灣人,都會抱著『每個人都是客人』的心態,他們可非常明白旅遊及本身產業/生意的直接關係為何,因此提供出來的服務會比較好。 哈哈!不管是不是我瞎掰,還是真的教育不同,素質有別,還是搬日本那套,總之我是看不到讓人氣節的服務態度啦!

再看看國內的服務業,作為旅遊業的龍頭大哥——旅館,若不是星級旅館,那些服務人員還對你愛理不理咧,更別說專程從櫃檯跑去電梯幫你“搭電梯”了(筆者在台灣住宿期間,在一間廉價旅館就享有如此服務)。 一些開門做生意的…… 我說,要不是老闆親力親為,那些店員多數都是盯着你看,呆坐在櫃檯,要不然就緊跟着你,讓人非常不舒服(我必須承認,其實我已經習慣了)。 然後就是飲食業,有時候還會碰到坐下來老半天還不見人來“服務”你的情形啊!(台灣服務業很好的網絡參考文1參考文2

還有最重要的是…… 笑容。 其實大家都明白人也有七情六欲,總會碰到心情不好的時候。 但是…… 為何人家總能微笑對著客人(至少在眼神交匯時),而我們的服務員卻笑容欠奉? 到底是差在哪裡了? 是因為我國的顧客都只看不買,造成他們失去鬥志麼? 又或者是人手不足,分身乏術,無法照顧到每個客人? 然後心情變得很差? 還是說我們太依賴外勞,壓榨外勞,所以他們對工作無法投入太多熱誠,甚至感到非常有壓力?

一個大大的問號啊!

發展旅遊業,關鍵還看民間服務如何,台灣有許多可以讓我們借鑒的地方。 如完善的交通、貼心的交通指示(我和內子都是第一次去台灣,但是卻都可順利地利用高鐵、台鐵、捷運、客運車、計程車及腳踏車抵達旅遊目的地)以及高素質的服務業等等。

解決不了問題,不論你在馬航飛機內看到的馬來西亞旅遊廣告有多好,人家來一趟就會知道要不要來第二趟了。 就拿國內交通來說吧,其便捷性也是一大問題,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馬航亞航你能賠償那些因為你們一直改航班而被迫改變及放棄行程的人麼?

“旅遊發展,發展旅遊”這樣的話誰都會講,但是做起來,可比建雙峰塔難啊!

什麼? 你問我該怎麼辦? 我想我只能報以微笑。

中國旅遊23事


近期網上流傳一篇有關去中國旅行的50個不要的文章,造成極大迴響。 因此,我也想寫一篇關於中國旅遊的文章。 我曾經在中國杭州留學兩年,雖沒踏遍神州大陸,但是兩年來在逛景點的經驗也不少。 希望藉着本身的經驗提醒大家,去中國旅行必須注意什麼。

首先,若你還沒到過中國,就必須馬上拋棄在中國消費很便宜的印象。

如果你不是跟旅行團,那就更要小心了,因為在中國消費,其實並不比馬來西亞來得低。 一些景區光是入門票就是20元人民幣,而且繞不到一小時就走完了。 這些景區除了一些古色古香的雕飾(這些雕飾不具任何意義,就只是擺設而已),一些花草樹木,小庭院外,就沒什麼好看了。

再來就是,若你以為,馬幣1換2後會“生”出許多錢,那就大錯特錯了。 很多本地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10幾20年前,殊不知今天的中國,無論是消費、建設、城市人民平均收入上已提升了幾個檔次了。 今天在中國消費,即便是普通的家常菜館,兩三個人隨便吃一餐(有肉有菜有湯)也要近100人民幣啊!

第二,千萬不要抱著貪小便宜的心態去中國旅遊。

其實許多人都明白出外旅遊,“別人是主,我們是客”的道理,因此行事作風也比較保守。 但是部分人到了中國,卻會下意識地以為自己比他們聰明,想“精明”一點消費,結果往往惹得滿身蟻。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尤其是在中國,你若抱著白吃午餐的心態,你就一定會變成別人的午餐。這樣的例子常常發生在:超便宜專車載送某景點一日遊上、免費試用某產品以及免費算命上。

這些黑店/黑心人往往抱著先免費後付費的方式進行“交易”,可是在過程中,你會被迫接受交易,而那個交易卻是極不公平的。 以出租車(Taxi)專車載送前往六合塔為例,他在一開始會以超便宜價格吸引你入車,而只要你一上車,你就要被迫進行“交易”了。 他會以各種理由“忽悠”你,要你加錢,而原本一些免費的項目,最後也變成必須付費! 這還不打緊,最可怕的還是在荒山野嶺的半路將你拋下!

第三,絕不買昂貴商品及土產。

一些吃旅行飯的都明白,會來旅遊的一定很有錢,因此就索性搞大它,狠敲旅客一筆。 當你看到門面裝潢亮麗,氣派十足的店子時,千萬別被它騙了,以為這樣豪華的店子不會亂來了。 中國可是世界聞名的山寨大國,什麼都可以拿來模仿的,就比如蘋果專賣店,在中國昆明就出現了山寨(偽)的蘋果專賣店,連他們的員工都以為他們正在替喬布斯工作!

因此,我建議想去中國的本地人,千萬不要在那兒買任何昂貴的物品。 因為最糟糕的情況可以是:你在一間山寨蘋果專賣店買了一個山寨iphone! 不買昂貴物,就至少可以避免了大出血的情形,買便宜的商品及土產,即使是被騙,也只是小詐小騙,不至於如此“捶人心肝”。

第四,絕不買“珍奇物品”。

許多人到中國都愛買這些裝飾品,若只是便宜的10幾塊,那買一兩個倒無妨。 偏偏有人愛買昂貴的“奇玉”,以為這些玉稀有、有歷史價值,且真能帶來特別功效、改運等…… 其實啊,買珍奇物品,如舍利子、超級佛珠、超級玉鐲前,請認清自己:我不是專家這一事實。 就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我們並不知道珍奇物品的功能有沒有被誇大及“神話化”;正因為我們不是專家,我們根本不知道這玉是否是某名人用過!

在中國,我就曾經看過某間店在“忍痛”賣出鎮店之寶後,不到數日又換上一個一模一樣的鎮店之寶的新聞。 試想想:若連鎮店之寶都可量產,那應該也不算是鎮店之寶了吧? 可是偏偏戴上了鎮店之寶之名後,變成身價百倍的商品?

第五,凡事以官方的為準。

在此聲明,我不知道是否有所謂的偽官方,但是至少我沒遇過(或極少,或沒有發現)。 所謂以官方為準就是:搭中國政府指定及認證的車子;政府呼籲慎防的就必須慎防;政府嚴禁的就必須嚴禁。 雖然這樣做有點笨,但這絕對安全,且可以避開許多大大小小的騙局,以及林林總總的不愉快事件。

至於黑心食品,我只能說自求多福了,因為我根本沒有辨識黑心食品的能力。

其實拋開這些負面因素,中國還是挺好的。 若你還是沒有信心,就跟本地旅行團組團去玩吧! 敬祝大家旅遊愉快!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9月29日):

網絡筆戰


人嘛,意見不合有齟齬是常事,小規模的情侶吵架,夫妻吵架,大規模的名人吵架,政治人物吵架等。 由此看來人真的有趣,不吵上一架就是不過癮,哪怕是從此不見,氣頭上來了都先吵了再說。

現實裡尚且如此,在網絡就更不用說了。 只是大家吵架模式從動口動手擠表情變成了文字符號而已,我們謂之“打筆戰”。 打筆戰雖然不算是件好事,但是總比口水戰來得高明啊。 我認為,照人們常鬧意見這特質來看,筆戰雖惡,也是必然之惡。 它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同時,它也是唯一可以帶來好結果的途徑。

打筆戰可以通過交鋒互相建立認同,激發思想火花。 打筆戰就是要贏,因此越想贏就越精彩。 你必須轟倒對方,讓他拿不出一句反駁的話,因此高水平筆戰雖然精彩,但多少都有點殘酷。 若敗者無法接受,就失去了筆戰的意義了。 在平面媒體上打筆戰就有讀者投稿,分享平台等,你作初一我作初二,以文回文。 在政治人物的文宣上也是一樣的。 今天國陣強調民聯一盤散沙,明天民聯揶揄國陣一黨獨大等等…… 都是你來我往的筆戰。 但是本文只討論網絡上的筆戰,這種更即時,可以一連數日24小時辯論的網絡筆戰!

十年前的網絡社會現象與今天的面子書化時代截然不同。 在當時,以分享交流層面來看,就數聊天的MIRC(朋友間互動的還有MSN Messenger和ICQ)以及分享平台“論壇”最夯了。

當時,網際網絡並不太普及,能上網多為大專生及成年人,他們是當時最大的網絡群體(下簡稱為A群體)。 大專生有知識有思想,成年人有社交經驗有見識,大家互相交流起來往往能擦出火花,引發新的思考。 但是,與此同時,A群體具有不服輸及衝動的特質也常常引發各大小無謂的爭端,影響他人發表情緒,更嚴重的是分裂成數派,之後各不來往等。

因此,受管理的論壇就應時而生,會員制也因此誕生,網民必須申請註冊成為會員才能發表意見,而各板塊均設版主,管理千嘴萬舌。 當時,論壇為了有效地發揮交流分享功能,常制定嚴厲條規,包括回覆方式、發帖方式以及內文不可涉嫌攻擊他人、色情等訊息等…… 在技術缺乏的年代,設置論壇並不容易,而管理得好的論壇更是難得,因此,網民大都珍惜論壇這平台,並且樂於“受限制發表意見”,視其為尊重他人的基本道德。

在這種環境下筆戰就好像辯論一樣,雄辯有之,詭辯有之,更多的還是狡辯,讓圍觀者大笑不已。 由於當時這個A群體表現優異,打筆戰的水平也比今日來得高。 如今可以以一句“去死啦”來回應的文章是看不見的(也不被允許),即使真要罵人去死,也得很文雅地說:“你可以挖個坑自己埋自己試試看”啊! 高水平的筆戰可以帶來仇恨,但也可能贏得友誼,承認對方比較有理,並且結為朋友,這樣的好事也曾在各大論壇發生(當然也有交惡的情形,不過那不是高水平筆戰)。

相比之下,高水平筆戰在現今已不常見了,更多時候打的不是筆戰而是口水戰。 我認為這有幾個因素:

1. 網民的低齡化

網際網絡的普及,網民結構已經有所動搖,從大專生為主體漸漸轉移成未成年學生為主體(下簡稱為B群體)。 A群體在知識面及社交面,都勝過B群體。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畫面:A群體的某A和B群體的某B打起筆戰,某A說了一大堆,某B卻吸收不來,窮於應對,那A的水平就會被B的水平拖垮,精彩有限。

2. 面子書的普及

面子書的旋風將論壇掃個七零八落,連帶着把“受限制發言”的尊敬精神一掃而空。 在面子書裡,你就是主人,在你的平台你就是管理員,沒有所謂共享的意識,只要主人不爽,某人即便是佔盡上風,也是輸,嚴重地還會被刪除,解除好友聯繫,某人就永遠看不見主人啦。

面子書上還有一個叫做專頁的東西,基本上它也像舊時代論壇般的存在,但是面子書的管理和論壇管理並不同,在面子書上,管理員並不受制於成員,成員即便不滿管理員的作風,也不能彈劾管理員。 漸漸地,大家也不在意這平台如何,也不管束自己嘴巴,反正大家都奈何不了彼此。

再說,面子書成立專頁也非常容易,每個人都可以依循自己意念創建專頁,我們可在面子書上搜尋到多個性質、話題、對象相同的專頁,就說明了一切。 也就是說,只要我不爽,我可以不據理力爭,我可以選擇開新的專頁,分散凝聚力及討論的力量,最終淪為各說各話的局面。

3. 心態不對

筆戰者心態不對也會影響筆戰質量。 其中尤以對人不對事最常見。 人都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混在一起,嚴格來說,在論壇興盛時期就是如此,各大小筆戰常出現幫親不幫理、對人不對事的局面,最終不只影響了筆戰質量,還附帶著帶來了仇恨及不睦。 如果當時參戰者幫理不幫親,結果可能還比較好一些,因為至少於理說得通,而且以理出發,說起事來自然有條理可循,容易讓人理解。

基本上第3點也算是第2點的延續。 面子書是個分享交流平台,更是社交平台。 人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朋友,投其所好,然後“享受”同好們的讚美及認同。 在面子書上,它將幫親不幫理合理化,幫理雖對,但是幫親更對! 這能不影響筆戰質量麼? 而這群同好群起圍攻時,更可以忘情地痛罵,誣衊,辱罵對方…… 因為主人絕對不會舉報他們的啊!

綜合以上三點,我想,筆戰在將來會更少見吧? 如果這是難以避免的趨勢,那還真有點可惜。 當然,如果人們都不吵架不鬧意見了也是好事啊。 可是,人真能做到這樣?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9月15日):
http://www.uca.org.my/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40:2011-09-15-08-00-28&catid=80:2011-07-31-10-10-03&Itemid=97

獨中教育與中國崛起接軌


中國崛起引發漢語熱,全世界對口操流利華語的人力需求急速增加。 很多人都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有福啦,因為馬來西亞能說三語(華、英、巫)的華人比比皆是! 馬來西亞人擁有不錯的學習語言環境,但是由於多種語言及方言的混雜使用,國人也漸漸養就了說這種不中不西,不中不馬,俗稱Rojak語的習慣。 殊不知只求對方了解意義而不講究語法的運用的習慣,已經漸漸地荼毒了我們的語文教育,而且影響深遠。

長久下來,我國培育出了大量的rojak專才,你會發現許多的“三語專家”其實都是三語通但無一精!

在這裡,我僅從獨中教育切入,淺談獨中教育如何與中國崛起接軌,以確保獨中生在多語(漢語及其他語言)的競爭上佔有優勢。

(一)華文教育

獨中的華文教育在國內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它非常完整,歷史、文學史、詩歌、華文規範環環相扣,輕易地就勾勒出整個中華文化背景及風情面貌。 不誇張說一句,學生學起中文來就如身歷其境,學習效果良好。 反之,國中華文教育沒有一套標準,時而改弦更張,令人無所適從,學生不論在意願還是學習的成果上,其質量皆有所下降。 再加上一些學校不開辦中文班;沒華文教師(或華文教師不具備相關資格);視中文班為選修科目;華文難獲得甲等……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國中華文教育成果收成不足。 國中的華文教育不是一文不值,只是比起獨中的華文教育,還是略遜一籌。

獨中教育已經在起跑線上贏了,獨中生在“中文專業”上具備絕對優勢。

(二)三語兼重

獨中教育三語兼重。 雖然民眾普遍認為獨中教育還是以中文為重,但事實上獨中對英文及巫文的教育也毫不鬆懈。 我是個獨中畢業生,在我求學期間,華文課、馬來文課以及英文課的每週節數其實是平等的。 民眾有中文為重的印象其實是因為:(1)獨中以華文授課(科學、歷史、地理等);(2)獨中生馬來文、英文較弱,中文太強。 但這並不是獨中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獨中一直以來都是馬來文較差的學生的救命藥草,他們會選擇報讀獨中。

獨中三語兼重的教學方針,有利於地培育出真正三語專才,使獨中生在多語語專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品牌。 獨中教育當以培訓學生使用標準華文,標準英文及標準馬來文為重,糾正國內語言運用紊亂的現象為次而推行之,否則獨中生也僅僅是中文強,英文馬來文差強人意,結果還是被迫使用rojak語言。

(三)獨中教育文憑

本地獨中教育的成功已經獲得了中方的認同。 在中國,共有兩百余所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或學院,包括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直屬的98所重點大學,它們皆承認獨中統考文憑。 而國中畢業生要在中國升學就比較麻煩,首先,中方僅承認我國獨中文憑,即使擁有STPM中文資格,也必須考取漢語水平考試(HSK)資格,而SPM文憑持有者更是必須讀大學預科(Pre-U)。 由此可見,獨中的學術水平及教育資格更獲得中方的認同,獨中生要搭上中國崛起這股潮流更形容易。

只要打開了留華之路,獨中生掌握多語的優勢就必會被看見,價值也會突顯出來。 中國崛起,海外蜂擁中國投資,而中國也紛紛開發海外市場,這批留華生就可以成為馬來西亞,甚至歐美國家的溝通橋樑。

中國崛起是獨中教育邁向新里程的契機。 在某一程度上來說,獨中教育未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雖然政府同意民間興辦獨中,但卻不承認獨中文憑)即意味着獨中握有自主權,那麼獨中教育要進行改革及轉型,或者落實新方案也比較容易,只要領導們的有勇氣有智慧,敢於深入研究進行改革,那麼我國的獨中教育將是讓人充滿期待的。

P/S:本文僅淺談獨中教育在培育三語專才上的優勢,為免篇幅過長,我也僅從這以方面探討。 各位仁人君子若有高見,也歡迎投稿分享,華團電郵: ucasibu@gmail.com,抬頭寫上天窗亮話投稿即可。

不上網的人……



我不清楚國內有多少人沒上過網,但只要你稍微探聽一下,就可知道:這些不上網的人普遍認為網絡上的消息多是虛假的,而互動交流更是虛情假意滿了欺騙。 這些最基本的功用都能給他們負面想法了,更別說是付錢網購了!

有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可妙的是,他們卻普遍認同網絡的便捷性,謂之“可作很多事,功能強大”等等。 問題來了:既然網絡那麼方便,為何卻不上網? 我認為,這源自於他們對網絡的一無所知以及對自己沒有信心!

先談網絡流傳的訊息。 網絡上流傳的訊息到底有多少是真實的? 這無關網絡,倒和一個人的智慧有關。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網下”。 早在漢代,王符所著之《潛夫論》就有“一人傳虛,十人傳實”這句話了。 網下姑且如此,網上自不必贅言。 當我們看到網絡訊息時,談論是不是第一手訊息或有沒有加油添醋已沒有意義了,重點恐怕還是:我們到底有沒有判斷訊息真偽的智慧。

網絡的消息有真有假,若以“許多訊息都是虛假的”斷定網絡有假無真,那豈不是錯過了真實的訊息?

接下來我們談談虛情假意的交流。 不上網的人可能太聰明了,所以覺得隔著電腦看不見人心,容易被欺騙。 這麼想其實也沒錯,國內發生的一些欺詐案,包括詐財,騙投資,欺騙感情之事令人對網絡交流感到失望。 就此,我們不妨深思:被騙這事真的只發生在網上麼? 一些沒上網的人被騙去刮刮刮樂,被電話欺騙白白送上棺材本,被人教唆投資某某項目結果被人捲走巨款…… 這些人都是在網上行騙麼? 非也! 網絡只是提供另一個平台“方便”他們行騙而已!

網絡流傳一句話:“網上說真話,網下說假話”獲得了許多網民的支持,可見網絡交流是虛情假意還是真情流露是見仁見智的。 在現實裡我們可能礙於情面及人際關係而說假話,可是到了網上卻可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那到底是網上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呢?

再說網購。 網購的風險較大,但卻可以在大型團購中獲得巨大利益,學作生意,當個小老闆。 而且通過網購,可找到“寶物”。 一些“寶物”,如收藏品,限量商品或國外專有的產品在本地市場是看不到買不到的,我們只有通過網購才可圓夢。 網購的好處就是,它通常不因你“極度渴求”而抬價,能以較合理的價格購入,皆大歡喜。

由於網購的風險較高,因此網絡初哥可得小心,盡量選擇能夠信任的平台及賣家(買書可去博客來,拍賣可去ebay、lelong等)。 如果使用妥當,運氣不是太壞的話都可購得自己想買的東西(非廣告:筆者內子常在博客來買書,每次都成功完成交易)。

還有一種情形也很容易讓人誤解網購不安全,那就是:電腦中毒,被植入木馬程式,被盜取密碼。 只要被植入木馬程式,不管你去哪個網購平台,如防護比較好的馬航亞航網站,你都有機會輸入密碼後,被盜用信用卡密碼。 這時候已不是網購安全不安全的問題,而是你電腦本身安全不安全了。

縱觀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判斷:網絡只是個便捷的平台,只要我們有足夠智慧判斷真偽,網絡可成為所有人的利劍,而非所謂雙面刃了。 說到底,還是自信問題,只要你敢上網,從判斷訊息真偽開始接觸網絡,你就能漸漸從網絡這強大的工具裡獲益。

至於網癮,那是一種病態,我就略過不多說了。

P/S:考慮到不上網的人無法閱讀本文,因此懇請諸位看官把文章打印出來傳閱給不上網的死硬派,謝謝大家!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9月1日):
http://www.uca.org.my/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201:2011-09-03-02-50-20&catid=80:2011-07-31-10-10-03&Itemid=97

自家人及親戚


我最近與一名長輩泡茶聊天,閒聊間談及“親戚”的話題,長輩表示對年輕一代不懂得區別“親戚”及“自家人”感到失望。 這立馬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我就是那個分不清“自家人”及“親戚”的年輕人。

對我來說,華人對家及家人的定義範疇太大了,且有點模糊不清。 再加上許多親戚及同姓的朋友喜歡套近乎,攀親帶故地“自家人”的叫,因此我常不把“自家人”當成一回事。 我相信很多年輕人都跟我一樣,把“自家人”定義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以及住在同一屋簷下的親人(如大嫂和弟媳等)。

但是…… 原來不是這樣的!

這名長輩告訴我說,“自家人”確是包含了同姓的人,因為大家在500年前是一家! 言下之意就是,不管有親沒親,同姓就是“自家人”!

還不止呢! 連伯母(伯伯的妻子)及嬸嬸(叔叔的妻子)都是“自家人”。 以劉姓為例,伯母和嬸嬸嫁給了劉姓的人,那就是劉家人,是自家人了。

同樣的道理也用在我們自己的兄弟姐妹中。 哥哥弟弟娶了嫂子弟媳,嫂子和弟媳就是“自家人”,而姐姐和妹妹嫁出去,就會變成“親戚”,不再是“自家人”啦!

如此說來,外公外婆、舅舅姨姨、岳父岳母不算是“自家人”,而是“親戚”了。 除了伯伯叔叔,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堂嫂、侄兒侄女也是“自家人”。 當然,若堂姐堂妹出嫁,那雙方的關係就會從“自家人”變成“親戚”。

醍醐灌頂! 原來如此!

我再問,若劉姓人娶劉姓人,那又是怎麼一個狀況呢? 長輩告訴我說,嚴格來說雙方都必須以“自家人”互相稱呼,而這樣的同姓結婚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不可能發生。

麻煩麼? 對! 很多人…… 尤其是年輕人會覺得這很麻煩,所以懶得去理這些“稱呼”。

但我們也必須了解,我們是華人,這是我們的傳統,作為一個傳承者,我們有責任把正確的傳統文化傳給下一代。

我們常說,傳統文化必須去蕪存菁,既然這樣的稱呼文化不是不良的文化,而且能夠顯現出中華文化獨特的一面,我們又豈可因“麻煩”而不將它記著並傳下去呢?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8月25日):
http://www.uca.org.my/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181:2011-08-25-03-08-52&catid=80:2011-07-31-10-10-03&Itemid=97

劇本荒


如果我问你:2011年上映的电影,比如:《变形金刚3》、《魔盗王4》、《功夫熊猫2》、《哈利波特7》、《雷神托尔》、《绿灯侠》、《X战警第一战》、《玩命关头5》、《猩球崛起》、《美国队长》、《蓝精灵》、《牛仔大战外星人》以及即将上映的《车2》…… 这些电影有什么共同点的话,你会怎么回答?
都是好莱坞制作? 要不是续集就是动漫改编?

是的,如果我们不把它摆在一起,我们或许还不会发现,2011年好莱坞重点宣传的大片,比较惹人瞩目的电影居然都是动漫改编和续集! 接着下来你可能和我一样,很快就会意识到全球正在闹剧本荒,就连好莱坞这种电影工业龙头也无法幸免于难。

当然,我明白所谓续集及改编也需要编剧,也明白要写一部动画改编剧本、续集剧本及前传剧本有它的难度,更明白这些剧本可以带来新元素新冲击。 但是,它始终无法改变我将其定位成“闹剧本荒下的产物”。

理由非常简单,因为编写这些剧本只要照着一个模子去写就好了。

这些电影的原著及初代(比如魔盗王1、功夫熊猫1)已经赋予电影角色三大成功要素,即:跳动的灵魂、鲜明的主人公性格以及生命力。 在原著中,编剧也不需要花太多录影胶片去塑造世界观以及交代角色间的关系,他只需要说服那些对于原著一无所知的人就行了。

编剧的方便就是观众的不便。 续作如《哈7》和《变3》,若你只看《哈7》和《变3》,你的脑袋瓜肯定会冒出一堆疑问,即便是粉丝,一路追着看,也可能想不起前作的情节,或把某位角色遗忘了…… 说穿了,这些续作电影就是拍给粉丝看的,但由于它的主流性,它总是能吸引非粉丝看,结果你和我就这样双手奉上钞票,让他们赚个盆满钵满。

至于动漫改编电影就更容易了,故事路线几乎都是平民变英雄,英雄救世界(因为都是英雄主义深厚的美国漫画改编)。 拍好,全球发布,平民给英雄花花绿绿的钞票。

要让漫畫改編模式顺利进行并不是难事,就如前文所述,原著已经赋予这些英雄足够的魅力及色彩,电影只要忠实呈现就好了。 而通常这种电影只带来两个消极的结果:要么拍得不错但故事没怎么样,要么拍得不怎么样故事更不怎么样。

这难道不是明摆着闹剧本荒么?

因为好莱坞这电影工业龙头要想办法拍片赚钱养活好莱坞众星,维持全球电影院的生意额,所以即使觉得故事实在不怎么样,我們也不必对好莱坞这套赚钱模式感到厌恶。由於这是全球所面对的问题,我們大可“勉強接受”。 但是,接受不等於沒有要求。 目前這種情況始終免不了人們担忧动画改编拍完了,续作拍到烂了之后还有什么剧本好拍。

筆者认为,剧本荒之所以出现和滥拍有关系,更和少了真心创作故事的作者有关。 现在已没有几个写作人愿意像J.K罗琳那样挨穷创作了,什么十年磨一剑的丹布朗更是卖少见少。 即便是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也很难受到重视,更别说赚大钱了。

归根究底,好莱坞…… 甚至普罗大众,对于创作还是太势利了。 好莱坞常把资金用在稳赚不赔、容易吸引人的项目上,比如请大牌明星、最佳导演、冠军特效等等。 而平民百姓则普遍“看衰”写作(或編劇),不愿意投入这一行中,即便是身在其中,也只要求自己可以交出行货就好。

好莱坞已经来到了一个不得不转弯的路口,是时候引领全球电影工业,多花点预算在剧本上了。 因为这样不只可鼓励写作人,也可提高剧本的竞争力,最终拍出一部又一部内容精彩,影响深远,脍炙人口的好电影。

《天窗亮話》投稿(2011年8月18日):
http://www.uca.org.my/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2171:2011-08-18-01-56-32&catid=80:2011-07-31-10-10-03&Itemid=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