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獨中教育與中國崛起接軌


中國崛起引發漢語熱,全世界對口操流利華語的人力需求急速增加。 很多人都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有福啦,因為馬來西亞能說三語(華、英、巫)的華人比比皆是! 馬來西亞人擁有不錯的學習語言環境,但是由於多種語言及方言的混雜使用,國人也漸漸養就了說這種不中不西,不中不馬,俗稱Rojak語的習慣。 殊不知只求對方了解意義而不講究語法的運用的習慣,已經漸漸地荼毒了我們的語文教育,而且影響深遠。

長久下來,我國培育出了大量的rojak專才,你會發現許多的“三語專家”其實都是三語通但無一精!

在這裡,我僅從獨中教育切入,淺談獨中教育如何與中國崛起接軌,以確保獨中生在多語(漢語及其他語言)的競爭上佔有優勢。

(一)華文教育

獨中的華文教育在國內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它非常完整,歷史、文學史、詩歌、華文規範環環相扣,輕易地就勾勒出整個中華文化背景及風情面貌。 不誇張說一句,學生學起中文來就如身歷其境,學習效果良好。 反之,國中華文教育沒有一套標準,時而改弦更張,令人無所適從,學生不論在意願還是學習的成果上,其質量皆有所下降。 再加上一些學校不開辦中文班;沒華文教師(或華文教師不具備相關資格);視中文班為選修科目;華文難獲得甲等…… 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國中華文教育成果收成不足。 國中的華文教育不是一文不值,只是比起獨中的華文教育,還是略遜一籌。

獨中教育已經在起跑線上贏了,獨中生在“中文專業”上具備絕對優勢。

(二)三語兼重

獨中教育三語兼重。 雖然民眾普遍認為獨中教育還是以中文為重,但事實上獨中對英文及巫文的教育也毫不鬆懈。 我是個獨中畢業生,在我求學期間,華文課、馬來文課以及英文課的每週節數其實是平等的。 民眾有中文為重的印象其實是因為:(1)獨中以華文授課(科學、歷史、地理等);(2)獨中生馬來文、英文較弱,中文太強。 但這並不是獨中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獨中一直以來都是馬來文較差的學生的救命藥草,他們會選擇報讀獨中。

獨中三語兼重的教學方針,有利於地培育出真正三語專才,使獨中生在多語語專才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品牌。 獨中教育當以培訓學生使用標準華文,標準英文及標準馬來文為重,糾正國內語言運用紊亂的現象為次而推行之,否則獨中生也僅僅是中文強,英文馬來文差強人意,結果還是被迫使用rojak語言。

(三)獨中教育文憑

本地獨中教育的成功已經獲得了中方的認同。 在中國,共有兩百余所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大學或學院,包括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直屬的98所重點大學,它們皆承認獨中統考文憑。 而國中畢業生要在中國升學就比較麻煩,首先,中方僅承認我國獨中文憑,即使擁有STPM中文資格,也必須考取漢語水平考試(HSK)資格,而SPM文憑持有者更是必須讀大學預科(Pre-U)。 由此可見,獨中的學術水平及教育資格更獲得中方的認同,獨中生要搭上中國崛起這股潮流更形容易。

只要打開了留華之路,獨中生掌握多語的優勢就必會被看見,價值也會突顯出來。 中國崛起,海外蜂擁中國投資,而中國也紛紛開發海外市場,這批留華生就可以成為馬來西亞,甚至歐美國家的溝通橋樑。

中國崛起是獨中教育邁向新里程的契機。 在某一程度上來說,獨中教育未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雖然政府同意民間興辦獨中,但卻不承認獨中文憑)即意味着獨中握有自主權,那麼獨中教育要進行改革及轉型,或者落實新方案也比較容易,只要領導們的有勇氣有智慧,敢於深入研究進行改革,那麼我國的獨中教育將是讓人充滿期待的。

P/S:本文僅淺談獨中教育在培育三語專才上的優勢,為免篇幅過長,我也僅從這以方面探討。 各位仁人君子若有高見,也歡迎投稿分享,華團電郵: ucasibu@gmail.com,抬頭寫上天窗亮話投稿即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