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閒談“錯誤觀念”(三)

學習語言(外語)很難?! 不見得! 
在這之前,我必須確認,說『很難』的朋友是否都認同“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話。 再來就是,你所給的理由是不是:沒有天賦? 若是,嘿嘿,也沒怎樣,只是要協助朋友你了解你的問題而已——錯誤觀念!
要了解這,就必須先掃除這個錯誤觀念。 首先,拿這個『沒有天賦』來開刀。 請確定你知道“天賦”是 什麼。 接下來你必須證明『我沒有天賦』這一點。 這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你在成長之前,是否能掌握至少兩種語言。 若是,你不只不是『沒有天賦』,搞不好你還『很有天賦』呢! 要知道,天賦只是Bonus,是附加上去的寶貴能力,方便學習更多,或學得更快。 而沒有天賦的,還是有辦法學好這語言,其根據就是,即便是個文盲,他也至少能完成“說”的學習。
其次,你必須證明它『需要天賦』來學習。 “需要”意即條件,有些學習項目確是“需要天賦”。 不過這多數是局限於一些“硬體條件”,如:身體素質、反射神經等。 學習語言既不需要魁梧體格,也不需敏捷身手,需要的只是一顆正常運作的腦袋,又怎麼可能“需要天賦”才能學好呢?
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都會三種以上的語言,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有所謂的語言天賦。 我們都只是一步一步地去學,然後慢慢累積,漸漸學會的。 我們又怎麼能說學語言需要天賦呢?
最後,你只需要找出你學習下來所面對的難題,才來談『學習語言很難』。 現在就讓我們一一拋開這些難題…… 或者我說“了解這些難題不是難題”還更恰當! 把其他的藉口都扔掉!
學習語言,尤其是外語,很常被人們以『沒有環境』來推說很難。
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 有些人喜歡舉例說:某某某英文多差,去海外留學幾年就把英語說得一口溜,他們喜歡把這歸咎於環境因素,而忽略了某某某下心思去學習才能取得這個成果。 當然,環境因素,多少能“逼人成才”,但是若是個懶散的人,不願意去學習,那他們即便擁有『環境』,也不見得在學習語言上有所長進。
再來就是『只有正規的課堂教育才能學習語言(尤其是外語)』。 這種觀念,說穿了跟“環境因素”一樣,就是缺乏動力。
正規的課堂教學是歷史傳統,必有其存在之價值,但是當我們面對沒有正規課堂學習的窘境時,我們不應該以此放棄掉我們學習語言的機會/興趣/心思。
事實上,課堂學習雖然可以結交不少朋友,通過互相說和寫,增加學習成果,但是這卻是低效方式,因為學習的效果會隨著人數的增加,而越來越低。 而且課堂學習,有太多關於語法的講解,實用效果不大,反复練習句型也讓人倍感枯燥,最終,即便是學了4年以上,也不見得可以用它進行交際。
我們不能否認,擁有正規課堂教育可以培育出好的學生,但是我們必須了解到,它不是唯一的通道。 學習語言,可用“條條大路通羅馬”來形容。 它可以是從各個方面著手,如翻譯小說(對照原文)、電影、歌詞、網上教學、結交外國朋友等……
以小弟為例。 我曾在中國留學期間,參加了日語研究社,即便回來那麼多年也沒聽、說、寫(沒有環境嘛),但靠著那幾年的學習,還是能把五十音摸個透透,不只能看簡單日語 (只要不是太艱澀的日文),也能用日語完成一篇簡單的日記。 當年,該社團裡不只沒有老師,更沒有修讀日語的學生,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外”和中國朋友,本著興趣,一起發起學習的。
再舉個例子。 我的好朋友瑤瑤,去英國留學半年,在最好的環境下學習(包括英語),可是回來後,英語說得還是跟我一樣破。 一問其因,原來他都不跟外人交流,老跟幾位馬來西亞同學呆在一起,真是原來如此!
筆者還有有位中國朋友,能說得一口好英語、好韓語、好日語,但原來她都沒去上什麼培訓課,而是通過學習,加入字幕組,通過製作字幕時間軸而學好這三種語言的!
船長不是天賦異禀之人,好朋友是個電子專才,而那位中國朋友更是個開家庭旅館的,每天呆在家裡的宅男! 由這三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可以得出一個結果:環境及上正規課堂絕不是決定學習語言的關鍵,興趣及心思才是學習語言的關鍵。
不管你是誰,你是什麼人,只要你想學,就能學會! 在馬來西亞有很多人都懂得一種以上的語言,瑞典、荷蘭、西班牙、德國等亦是,他們有那些環境,每個人都去上課麼? 非也! 他們只是覺得需要它,就下心思去學罷了。 在美國也有很多外籍運動員,只用了短短兩三年就說得一口好英語,有者甚至說得比當地人還好! 他們當然不會是每天上課,以兩三年的密集學習速度超越那些學了二十年的美國佬,他們要做的只是保持良好態度,熱愛學習而已!
錯誤的觀念常常是絆腳石,扔掉它吧,跨過它吧!

沒有留言: